無論我們把劇本怎麼寫,都逃離不了生存,因為那是人的本性,消極也好苟活也好,甚至死亡,都可以被稱為某個部分的你,想要存活下去。
喜歡想死亡和生存之間的關係,看似是絕對負相關但會不會想要結束生命的妳,其實是想讓自己身上某種珍貴的東西延續,光想著兩者互相影響的曲線變化,覺得兩條線每次交會,一定都很令人安慰。
最近在交劇本的自己很叛逆,常常給不出別人想要的東西(真是一陀混亂的渣渣😂)後來好好的自省與討論,原來在她們眼裡:我既想做自己又太過在意他人的眼光,導致似不像。我起初否認,但想到最近會來陪伴我喝酒比較年長的朋友,告訴我我在一個不斷需要證明的時期,而他告訴我,我根本不需要被證明。
就像我有個劇本結尾這樣寫,被問起原因時,只說了句,不想寫別人猜的到的。
後來想想會不會我的做自己是為了讓別人覺得我做自己?而我最終的理想裡何必出現「別人」?都有時間寫自己喜歡的東西了,還處在他人眼光的框架。
就算我所喜歡的橋段很普通單調又如何?
總之還好有經過一段自我的辯證,覺得創作者最莫名奇妙對自己的綑綁好像是:我要一直創作;好還有更好,好像在一直競爭的世界,不斷創造與進步才是正確的一條路。
或許我們的時代背景的社群制度下無止盡的讚數,或是在商業上所有的討論都以最多觸及來取勝,想到無意識灌輸我許久before sunrise 的台詞:「我們做了這麼多,不都只想讓自己被多愛一點嗎?」
19歲和29歲感受得激動發抖,永遠記得第一次看完當下那種希望被理解的心情,原來有部電影在妳出生前就準備好要接住妳。
長大後來想想總覺得小時侯看到經典電影那種振奮或許也是因當時沒有那樣好的表達能力,溫柔的替妳說出打結已久的心聲,總被我具象化成當宇宙要你理解某件複雜的感受時,她送給妳一些人,親自演給妳看,而最美好的是:有些戲最後會成真,真浪漫。
29歲看待這句台詞,想著哎呀我疑似失去了那個想被愛的動力,但卻沒有覺得很氣餒,像是本來那些好像追求不完的東西,在我每次的選擇與決定下,被我放的更低,哪些東西被我更在意了?是「被愛」的相反嗎?
我不太確定,但世界少掉很多別人偶爾會很孤單,發現那孤單是足以忍受的,或是確定很不願意把時間換成和一個穩定伴侶的陪伴。
好像可以對這句牽絆我十年的台詞說:「嗨,不是了。」感覺挺好。
想要快樂就好,也希望自己哪天真的被創作傷透了,或是發現一切淪為被證明的魁儡,還可以很大方開心的說:嗯,我再也不想寫了。
IG@apriltzu
https://www.instagram.com/apriltzu